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人文安阳系列讲座

讲座纪要丨“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发布时间:2025-07-17   查看次数:7次

2025年6月21日,由安阳市文物局主办,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安阳博物馆共同承办的“人文安阳”系列讲座第六讲《大邺城遗址考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安阳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河北工作队(邺城考古队)队长沈丽华担任主讲。


1.0


【主讲人介绍】

沈丽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河北工作队(邺城考古队)队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邯郸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等。主要从事汉唐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兼及澳门考古与历史研究。

一、邺城遗址概况

邺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紧邻安阳。北魏天兴四年(401)年设立相州,即辖今河南安阳和河北临漳一带,治所在邺城。580年邺城被焚后相州治所迁至安阳,一直持续至北宋。金代设置彰德卫,元代称彰德路,明清称彰德府。1949年以后,邺城遗址所属的临漳县方划归河北省。安阳与邺城一脉相承。

邺城的建设在中国古都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它的建立反映了黄河下游平原上第一次出现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黄河流域的政治中心。其次,邺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多民族共同统治的大都城,其城市布局和规制影响了隋唐以后的历代都城,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地理位置来看,邺城在中国地形图上位于胡焕庸线东部,这一区域更适合人类生存;邺城位于中国最著名的三大古都北京、西安和南京形成的等边三角形中心部位,同时又与朝鲜半岛百济时代的扶余、日本列岛奈良时代的平城京等古都处在相同纬度带。从特色地理条件来看,邺城在曹魏和北齐时期,处于陆上丝绸之路中的草原线和中原线会接的南北交通要道上,发挥了东亚地区桥头堡的作用。

邺城遗址包括南北毗连的邺北城、邺南城和外郭区三部分。邺北城即曹魏邺城,历经曹魏(204~265)、后赵(335~350)、冉魏(350~352)、前燕(357~370)诸王朝,平面呈横长方形。邺南城即东魏、北齐(534~577)邺城之内城,平面呈纵长方形。这一时期,为适应都城礼仪和空间扩大之需,在内城之外逐渐形成了阔达100平方公里的外郭城,这与唐代长安城最鼎盛时期的规模基本一致。

二、大邺城遗址考古

“大遗址”始见于1997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大型古文化遗址”。大遗址考古一般会涉及都城、陵墓、手工业、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一)汉魏时期

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子袁尚后,占据邺城,开启了邺城作为重要都市的历史。邺北城遗址即为曹魏邺城。曹魏时期对邺城的营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州治时期——建安九年(204)至建安十七年(212),即曹操攻占邺城后至曹操被封魏公前。2.王都时期——建安十八年(213)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称魏公直至去世。3.五都时期——黄初二年(221)至咸熙二年(265),曹丕称帝至曹魏灭亡。

从城的情况来看,邺北城东西长2400-2600米,南北宽1700米,城东边西边各有一个门,把城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边从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属于当时社会的上层,是宫殿、园囿和贵族聚集区,南部是平民的分布区。这一布局改变了秦汉以来都城相对无序的状态,城市出现了相对规整的划分。

从墓葬情况来看,曹魏墓葬与东汉晚期墓葬一般较难区别,可明确为曹魏时期墓葬的极少,但不少兼具东汉晚期至曹魏、西晋时期特征墓葬的发现为探索邺城地区曹魏时期埋葬制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线索。这一时期的大型墓葬为西高穴二号墓,中小型墓葬形制则可见多室墓、双室墓和单室墓三大类,反映了从多室到单室的演变趋势。

(二)十六国时期

曹魏以后,邺城宫室遭到很大破坏。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尤其在石虎统治期间,都城的建设更加靠近汉文化传统。

从城的情况来看,首先是发现了城墙外面的包砖。我们都城城墙外面全面包砖,目前所知应该是明代的南京城,邺城城墙包砖的发现,使《水经注》中记载的石虎邺城“饰表以砖”得到了考古学的实证。在北城的南城墙底下还发现了一个潜伏城门,宽近3米、高约3.7米,青砖构筑,建造于邺北城南城墙之下,其内侧跟当时的地面衔接,外侧通到城外的壕沟,属于秘密通道性质。发现的凹形石柱,形制与雅典帕特农神庙石柱相近,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见证。邺城遗址中发现的文石,用于宫廷地面铺砌,这一传统从汉武帝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至现在的北京故宫,到清代时,或许因资源枯竭,方改用苏州金砖。

十六国时期邺城周边墓葬常见规模较小、仅能容身的砖棺墓,墓葬出土有双耳罐、游牧民族使用的釜和马具等。稍大些的墓葬则为带前后室的砖室墓,出土有胡人俑。

在邺城西磁县境内,发现一些窑址,出土了“大赵万岁”的瓦当和植物纹半人面,证实其为十六国后赵时期,反映了邺城周边存在发达的手工业体系。

邺城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初步兴起。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收藏的后赵建武四年(338)金铜坐佛像是现存最早有明确纪年的中国佛教造像。邺城出土的“大赵光宅浮图”瓦当,应与当时的佛教寺院有关。  

(三)东魏北齐时期

东魏北齐时期邺城再度崛起,成为北中国的重要都城,就考古发现来看,就是现在的邺南城。

通过大面积考古钻探和重点发掘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可以确认邺南城城墙、城门、马面、护城河、道路以及宫城和宫城内主要殿址等分布和保存情况。邺南城东西长约2800米,南北长约3200米。南城正南门朱明门是一座平面呈凹字形的双阙楼式礼仪建筑,是目前北京故宫正南门午门能追溯到的最早源流。

邺南城宫城为多重环绕结构,基本确认宫城由多重宫墙环绕组成。第一重平面呈纵长方形,东西346~366米、南北长约1050米。宫城墙为复墙形式,墙宽2.4~2.5米,基础宽3.4~3.5米、深约1.9米,墙基贴砖,墙体白灰墙皮涂红彩;中间形成7.7米夹道,夹道内有1.35米宽车辙印。在宫城轴线上,发现了两座大型殿址,其中206号大殿,东西42米,南北33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殿南侧道路用卵石铺成,柱础石边长约1.2米,柱径约0.8米。206号大殿与其北面的209号大殿组成两个后殿,前面则有太极殿昭阳殿两座主殿,这种组合与现在的故宫如出一辙。宫城西门(千秋门)门址面阔38.15米、进深19.6米,与北魏洛阳城阊阖门几乎完全一样,仅规模略小。

赵彭城佛寺位于邺南城朱明门外大街东侧,东西南北边长大概450米,或为邺城里坊的一个标准尺度。佛寺中央偏南为塔基,东南和西南各有一大型院落,中部偏北发现一大型殿堂,这一布局是其后唐代及朝鲜、日本地区多院多殿寺院格局的雏形。

手工业方面,这一时期发现大量窑址,包括安阳相州窑、临漳曹村窑、磁县贾壁窑、峰峰临水窑等,大多分布在以邺城为中心沿太行山一带。

从墓葬情况来看,按照墓葬的规模可以分出特大、大、中、小4个级别。其中湾漳大墓非常考究,墓室将近50平方米,出土2000多件陶俑,墓门前两个陶俑高度超过1.4米,几近等身,墓道斜坡上绘制壁画极为罕见。这一时期墓葬特点是规模呈有序的递减,随葬品断崖式的下降。整个墓葬区的布局,都是以邺城为中心,围绕邺城在分布。

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考古工作通常被视为发掘和研究的终点,但实际上,发掘研究与保护利用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建设与考古发掘同样重要,不同专业的人结合,可以更有效地进行遗迹保护复原、保护规划及公园规划编制等工作。

邺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主要围绕考古工作展开,包括三台宫城区和南郊历史建筑的发掘与保护。目前,部分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但未来有望逐步实现。邺城拥有两个博物馆,其中邺城博物馆展示了整个邺城的历史与文化。

邺城考古工作的成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遗址保护和文化建设的推动。考古工作虽然集中在某一区域,但应从更广区域考虑遗址对于文旅和研学的发展,以实现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电话
0372-3920020
二维码

扫码关注